姓名学:姓氏的转变
在夏商周三代,姓用于别婚姻,氏则用于明贵贱;到了秦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模糊,氏也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清钱大昕“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竽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故项伯、娄敬,赐姓刘;娥妁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
照钱氏的说法,姓氏合一是汉代的事了,因为一般人根本没有姓,这些开创汉朝的功臣,有许多根本就不是贵族,更没有姓,因此就干脆不再写姓,直接就将姓氏合一称呼了,这可以从《史记》得到证明;另外一个可能是由于汉代已经姓氏合一,因此,汉人在用“姓”字与“氏”字时已不加区别,正如今天我们通称姓氏一样。
汉司马迁作《史记》时,《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衷人,姓刘氏”,既是姓刘,又曰刘氏,显然司马迁已未加区别刘是“姓”还是“氏”了。因此,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写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与氏的意义,在文献记载上由汉朝的史记开始合一通称“姓氏”,这个制度也一直被沿用下去,平民也开始使用“姓”,“姓氏”遂成为全民共用的公共财物,“百姓”也成为一般民众的通称,这便是姓与氏合一的过程。
到了宋朝,由于姓氏的发展,上述几种姓氏起源已不足以涵盖当时的姓氏,郑樵《通志? 氏族略》所辑录的命氏方式进一步划分为32类,即:l、以国为氏;2、以邑为氏;3、以乡为氏;4、以亭为氏;5、以地为氏;6、以姓为氏:7、以字为氏;8、以名为氏;9、以次为氏;10、以族为氏;11.以官为氏;12、以爵为氏;13、以凶德为氏;14、以吉德为氏;15、以技为氏;16、以谧为氏;17、以爵系为氏;18、以国系为氏;20、以族氏为氏:21.以名氏为氏;22、以国爵为氏;23、以邑系为氏;24、以官名为氏;25、以邑谧为氏;26、以诠氏为氏;27、以爵谧为氏;28、代北复姓;29、关西复姓;30、诸方复姓;31.夷狄大姓;32、其他。
例如:
以地为氏:
秦、谷一一原出自赢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子孙以地秦、谷为氏。以技(职业、工作)为氏:
屠一一西元前533年,晋国专职“司味”的“膳宰”(宫廷厨师)有位叫屠蒯的,子孙以技屠为氏。
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