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与氏的使用方式
姓、氏的起源不同,实际上姓氏在使用上也是各异其用的。
据《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可不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因此,“氏”的原始目的就是“明贵贱”,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和“别婚姻”,表明父系血缘关系。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即使同为贵族,贵族有氏,但男女在使用姓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即可区别贵贱:女子称姓,姓则用来区别婚姻,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平民则无姓无氏只有名。如果要加以区别当时的贵族女子,尚未成亲的女子,则在姓上加孟(或伯,指排行老大)、仲(指排行老二)、叔(指排行老三)、季(指排行老四)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季姬。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翻成白话“猜猜我在想谁?正是美丽的姜家大闺女。”
出嫁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秦赢、晋姬、褒姒。
嫁给别国的国君,就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如:秦姬、孔姬、芮姜。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就在姓前加上大夫的氏,如:孔姬(孔围之妻)、赵姬(赵衰妻姓姬)、棠姜(棠公妻姓姜)。
死后,就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谧号,如:武姜(郑武公妻姓姜),文赢(晋文公妻姓赢)、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谧号)。
这样做的用意,都是为了监明女姓的血缘避免同姓婚配。
此外,这些有姓氏的贵族在当时被称为“百姓”,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他们掌握了当时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如:担任政府官员、公职,所以“百姓”的原义是对有爵禄官职的人的泛称,泛指百官,与现在的意义恰好相反,一直要到汉朝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随著氏族制度的瓦解、人口的增长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以“字、谧、官、邑”四种命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后世逐渐加以扩充,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族》“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谧,或于於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一于志”。除“传本姓”和在前述的字、谧、官、邑外,又扩充另外四种:
1.以号为氏
刘一一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子孙以号刘为氏。
2.以事为氏:
车一一据《元和姓纂》所载,汉武帝诏令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可乘小车出入省中(朝廷),时号“车丞相”,车千秋之子为车顺,嗣候爵,子孙因以事“车”为氏。
3.以居(住地特征)为氏:
东郭一一源出于姜姓,古代外城称郭,齐桓公的子孙住在临淄外城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子孙以住地东郭为氏。
4.以志为氏:
闻人一一春秋时代,鲁国的学者少正卯,聚徒授学,声誉鹊起,世称闻人,子孙以志闻人为氏。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