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是一位擅长写章回小说的作家。他的本名叫张心远,恨水是他的笔名。 他著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五子登科》等小说陆续出版后,一些关于“恨水”这个笔名的来历和含义的故事,也在社会上流传开了,诸如什么“恨水不成冰”等等。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 他取其中“恨水”两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勤奋进取,不要让光阴象流水一样白自地流逝了。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单独会见了张恨水。交谈中,得知其名字的来历后,毛泽东赞叹说:“先生著作等身,堪可欣慰,后主词哀怨凄凉之作,竟被先生悟出如此深意,可敬可佩!我也用过许多笔名,却无先生之名寓意隽永。”
钱钟书(1910.11~1998.12.19),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他出世那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
后来为什么又起名“钟书”呢?按照江浙一带的风俗,在孩子周岁时,要进行一种民俗——“抓周”,家里人在孩子身旁摆上各种食物、玩具、书、笔、车等,看孩子最先抓什么,以此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这叫“抓周”。当他“抓周”时,就从眼前各种物品中一把抓了一本书。其祖父拍板:“好,这孩子独钟于书,就起名叫‘钟书’吧!”祖父一锤定音,于是“钟书”就成为他的学名了,小名叫做“仰先”。钱钟书小时候比较淘气,父亲说这孩子爱说话,便为他重新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沉默寡言少说话。
母逐条细读了,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原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曾敬佩地谈及钱钟书:“他的成功就在于名副其实地钟情于书,几乎没有他不看的书。”
钱钟书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钱钟书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主席选集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钱钟书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相关资讯链接:茅盾、鲁迅---姓名与人生 陆游、林则徐---说名道姓
◆推荐阅读:成人改名网 :http://www.demingtang.com/AdultName/ , 宝宝起名 :http://www.demingtang.com/BabyName/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