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姓名发展趋势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如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王莽曾禁止两字为名。汉代人多取单名,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等。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是单名,以“王”字做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史学家陈寅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竞相以它为名。由于崇尚道教,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
唐人名字多用喜标排行。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要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封建、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
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清文学家赵翼在《除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
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 字。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五四”运动后,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人、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
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改名风。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