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闻来自东北。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的统计,沈阳市叫“刘洋” 的最多,共有4049人。而且东北刘姓的居民起名时对“洋”字格外青睐,大概觉得“刘洋”与“留洋”谐音顺口,所以,长春、哈尔滨两大省会城市叫“刘洋”的多于其他姓名。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仅是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此外,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已经超过7000人。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在泡桐树小学教了10年书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开学的当天学校才将学生名单交到班主任手上,现在学校要提前几天给班主任,不认识的学生名字好去查《辞海》和《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其实,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并非某些地域独有,而具有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我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人口较多的前50个姓,则占了总人口的近七成。沈阳的统计表明,王、张、李、刘4大姓,占到人口的1/3,其中“王”为第一大姓,共计有724776人,所占比例为9.93%,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姓“王”的。我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由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所以“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本来姓名只是一个人的文字识别符号,但是大量“重名”的出现,不仅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带来诸多麻烦,而且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烦恼。东北某市的公安局,原来局办公室副主任叫立军,很多人在办公室找不到他时,习惯在走廊喊两声“立军”。后来,新调任的局长也叫“立军”,有人忘了这茬事,结果一喊办公室主任“立军”,局长“立军”却应声了。这些倒也没啥,时间长了人们会分得清楚,无碍大局。但有时一个好人却因与犯罪嫌疑人重名而上了网,成了通缉犯,一次次被警方盘查,这种麻烦可就“闹”大了!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夫妻两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名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含义吉祥。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傂”字,建议他们改名,弄得夫妻两人很扫兴。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