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称的由来一:新郑
今天的新郑市区,远古时期属黄帝有熊氏之国、夏商时期属豫州、西周时期属郐国、春秋时期属郑国,从此,新郑一名沿用至今。
新郑一名的由来,与郑国有关。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其弟姬友于都城镐京附近的棫林(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国号郑,姬友为郑国的始封国君,即郑桓公。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其子姬宫湦即周幽王继位后,政治腐败,众叛亲离,王室危机四伏。公元前779年,幽王为博得褒氏一笑,竟演出“烽火戏诸侯”的丑剧,这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身为周王朝司徒的郑桓公为了自己的安全,陆续把郑国的部族、财物和奴隶等迁移到洛水以东的虢国、郐国之间,为郑国的东迁作了准备。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其子继承郑侯君位,即郑武公。郑武公在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使用离间计,先后灭掉虢国和郐国,公元前769年在这里建立郑国新都,为区别于陕西的旧郑,故称“新郑”。
现在姓郑的就是以国号为姓氏,郑州的新郑、荥阳一带也成为天下郑氏的发源地。
地方名称的由来二:西安
“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从唐、宋至金,西安称为京兆府。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 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是历史上西京和长安的合称。西安的得名有其远近两方面的原因。远因:从西周始有东都成周洛邑,西都宗周丰镐之分。特别是汉、唐的长安城又称西京。东汉、三国魏、晋、五代唐均以西京为陪都。“西京”和“长安”两个名称的交替出现,是西安得名的远因。近因:元代曾称安西路、安西府。清《西安府志?释名》说:“本元安西路,明改府,即安西意。”明初建都应天(今南京),西安在国都之西,又是西部重镇。因此,西部的安定至关重要,“西安”意思是西部平安、安定。
◆相关资讯链接:中关村---地方名称的由来 郑州、烟台---地方名称的由来 起名字大全:起名的习俗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