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其《自传》中称其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孙中山”并非其本名,在他一生中用过的名字还有十几个。但是最为大家熟知的还是“孙中山”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趣事: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脱险后,为谋划中国革命,于1897年8月到了日本,并结识了宫奇寅藏和平山周两位日本友人,他们被孙文先生的革命热情、见识和抱负深深感动,决心帮助孙文。他们为孙文的安全担忧,劝他暂时留驻日本。孙文同意后,官崎和平山就陪同孙文找旅馆。他们绕过日比谷公园,路过中山侯爵府邸,来到对鹤馆旅馆,并由平山代笔为孙文登记。当时,孙文不便公开姓名。填写什么姓名好呢?平山执笔踌躇一番,忽然想起刚才走过中山侯爵府时看见的那块牌匾,于是就在旅客登记簿上写下了“中山”两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还得有一个适当的名字才好,平山又踌躇起来了。正在这时,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两字下面添上了一个“樵”字,并轻轻地说,“我是中国的山野樵夫”。从此,孙先生就以“中山樵”的假名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大家亦以“中山樵”称之。
后来,宫奇寅藏写了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书,名为《三十三年之梦》,之后,章士钊怀着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翻译了这本书,并更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章士钊在翻译时,将“孙文”这个真名和“中山樵”这个假名连缀在一起,写成“孙中山”。后来这本书出版,“孙中山”这个名字也随着传开,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名字,且播誉海内外了。
读过《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人都知道朱自清,他的文章写得好,尤其是散文,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
朱自清不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学者。所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了朱自清的骨气。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大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为人名实相副,一生以“自清”自律,过着清苦的生活,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到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日趋严重,人已骨瘦如柴,体重只有45公斤,贫穷和疾病深深地折磨着他。但就在这时,他仍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朱自清于1948年9月12日在北大医院逝世,享年50岁。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嘱咐他的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当然,做到“自清”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处于贫困、面临诱惑和拥有权力的时候,能不能“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能不能“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
培根在《学识的增长》一文中说:“穿行在污浊之中,自己却纯净如故,这就是阳光的本质。”我们赞美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在贫困面前不低头的人。“宁可饿死”,也不领带有侮辱性的“救济粮”,这种“清”,是一种赤诚的“清”、勇敢的“清”、伟大的“清”。
◆相关资讯链接:茅盾、鲁迅---姓名与人生 陆游、林则徐---说名道姓
◆推荐阅读:成人改名网 :http://www.demingtang.com/AdultName/ , 宝宝起名 :http://www.demingtang.com/BabyName/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