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
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郭沫若这样解释道:“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一句,便是那两条河并举的开始了。”郭沫若所说的沫水就是就是今天的大渡河,他所说的若水就是雅砻江,这两条河在郭沫若的家乡附近汇合,流向远方。为此,郭沫若特意选取“沫若”作为自己的笔名。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从‘沫若’这个笔名可以看出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陈启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
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排行第四。1923年5月,19岁的巴金随哥哥尧林离开四川来到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1927年赴法国,原本准备学经济的巴金因接触到大量世界文学名著而对文学产生兴趣。第二年,他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首次使用“巴金”这一笔名,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从此步入文坛。
巴金的“巴”字是取自当时一个名叫“巴恩波”的同学。他们同在沙城学法文。这个同学不久就去巴黎,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在起笔名的时候,联想到这个同学,就采用了这个百家姓中少为人知的姓。至于“金”字,因为巴金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碰巧巴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于是,就取了这个“金”字,合成‘巴金’的笔名。
◆相关资讯链接:茅盾、鲁迅---姓名与人生 陆游、林则徐---说名道姓
◆推荐阅读:成人改名网 :http://www.demingtang.com/AdultName/ , 宝宝起名 :http://www.demingtang.com/BabyName/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违者必究
广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1998-2016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05409号-13 粤ICP备09005409号-21 粤ICP备09005409号-4 粤ICP备09005409号-3